刘心武:林黛玉形象是超前的|文化名人谈文化

  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(记者 上官云)“早知他来,我就不来了。”林黛玉一句话,造就了《红楼梦》里的一个名场面,人们一听便能脑补出林妹妹的长篇大论,以及宝玉的尬笑。

  大家喜欢林黛玉的聪明绝顶,也喜欢她洗尽铅华后的本真性情,她特有的表达方式击中了年轻人的心,用网络流行的“梗文化”来形容,就是林黛玉的精神状态“遥遥领先”。

  而前段时间,一部由《红楼梦》改编而来的电影上映后,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原著的讨论。这场讨论也再次证明了,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林黛玉依然是许多人心头的宠儿。

  从三十余年前起,著名作家刘心武便开始关注《红楼梦》。登上《百家讲坛》之后,他条分缕析地讲述了黛玉的命运、身份,以及结局。

刘心武:林黛玉形象是超前的|文化名人谈文化

  海报设计:司方

  多年过去,他依然认为,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很了不起,这个形象是超前的,言语之间带有锋芒,但收放有度,这和当代女性个性解放的要求恰好相通。

  《红楼梦》同样是成功的,写出了世间的悲欢离合,亦写出了永恒的人性。

  是敏感,还是走心?

  翻开原著,有时候,林黛玉看上去似乎有些敏感。

  周瑞家的来送宫花,她问“是单给我一个人的,还是别的姑娘都有?”得到回答后,冷笑着又补上一句,“我就知道,别人不挑剩下来的,也不会给我。”

  凡此种种,有人就给林黛玉贴上了“小气”“刻薄”的标签,嘲讽她不通人情世故。

  刘心武却不觉得林黛玉有多么尖酸刻薄。从《红楼梦》里,透过细碎的生活细节,他看到的是林黛玉的高情商、独立性,以及对安全感的追求。

  无论如何,林黛玉说话总会掌握一个尺度,能放能收,不会放肆到“出边”的地步。平时为人大度,小丫头佳蕙来送茶叶,正赶上林黛玉给身边的丫头们分钱,顺手抓了两把给她。

  看似言语犀利,实则胸怀博大,在那个时代,黛玉能做到这些,的确难能可贵。

  很多时候,她的“小气”,也不过是在追求一种安全感和情感依托。在贾府,她虽然寄人篱下,但外祖母待她极好,林黛玉衣食无忧,唯独在与贾宝玉的情感上,充满了“不安”。

  原本她和贾宝玉两小无猜,没想到来了一个薛宝钗,而且薛家也是奇怪,如同“钉子户”一般,在贾府住了下来,“金玉良缘”的说法也跟着来了。

刘心武:林黛玉形象是超前的|文化名人谈文化

  图片来源:87版《红楼梦》视频截图

  宝黛二人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大,一次吵架时,林黛玉冲口而出,“我是为我的心”。这个情节,刘心武印象极为深刻,反复读了很多遍。

  “在中国,几百年前,《红楼梦》写出了一位贵族小姐,她有自己对新生活的追求,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心,为了情感有所依托,很了不起。”他说。

  是流量,还是共情?

  时光如白驹过隙,来到互联网时代,林黛玉又成了视频网站的“流量担当”。

  人们如同发现了宝藏,追星一般研究她的言行举止,调侃她是“林怼怼”,评价人或者事,都是一针见血;更有人模仿她的口吻,创造了一系列“林黛玉发疯文学”,自得其乐。

  眼见如此情况,刘心武一点也不觉得奇怪:林黛玉的说话形式,都是冲破当时封建礼教规范的,是蜡炬成灰泪始干,燃烧自己的生命,这和当代女性个性解放的要求是相通的。

  “曹雪芹塑造了一个十分超前的林黛玉形象,能够和今天年轻一代的情感衔接起来,互通、共情,很了不起。”他认为,林黛玉受欢迎,恰恰证明了《红楼梦》超乎寻常的价值。

刘心武:林黛玉形象是超前的|文化名人谈文化

  图片来源:87版《红楼梦》视频截图

  很多作品出现后,命运止步于读者的匆匆一翻,未能流传下去。但像《红楼梦》这样的经典之作,却能吸引读者参与二次创作,派生出诸多想象,几百年之后,生命力依然旺盛。

  比如,多愁善感的女孩,可能会被戏称为“林妹妹”;初到新环境,若是表现得对周遭事物新奇不已,那很可能会被打趣一句,“你怎么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”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changzhou.xkcode.com/wh/612.html